母亲的随笔

时间:2025-09-19 14:36:27
母亲的随笔15篇

母亲的随笔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母亲的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母亲的随笔1

我们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岌岌草地上的露珠,又圆有亮,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四月的日子,半是灿烂半是辉煌,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我们的欢乐是母亲眼里的微笑,我们的痛苦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我们可以走的很远很远,却永远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这是诗人汪国真的《妈妈的爱》,令我无限遐想。作为老师爱学生,我该怎么的付出?

一、用微笑迎接孩子

我不是个能言善辩、善于表达的人。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年仅19岁的我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更不懂如何让孩子信任我、喜欢我。望着孩子们与班上的张老师打成一片,下课时总有几个孩子围着张老师说着聊那的……那时我的心里真有那么一丝的嫉妒。偶然的一个下课时间,我看到露露、曦曦等几个小女孩在卫生间里扮演着班上的老师。陆永帆说:“我做王老师,她不凶的,脸上一直笑眯眯的,很好看……”这给我带来了一丝惊喜,给了我一把接近孩子的钥匙,那就是把微笑送给孩子。

人总有喜怒哀乐,但从那时起,我努力收起生活中的怒与哀,把喜和乐呈现给孩子。每天清晨,当家长带着孩子上幼儿园时,我能注意用微笑迎接每一位孩子,用自己的微笑去感染对方,让家长感觉到你的诚意与用心,让彼此每一天的生活、学习、工作有个好开端。当孩子们遇事感到紧张和胆怯的时候,我的微笑会使孩子们自然地放松心情,变得快乐和自信;当孩子们用脑思考问题或主动做事时,我的微笑能给予孩子莫大的激励和欣赏。就这样,我走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圈,孩子开始喜欢我了。

二、赞美、欣赏是爱的起点

20岁的我送走了第一个毕业班,接了一个小班。面对哭闹不停的小孩子,没有任何这方面经验的我,有点手忙脚乱,我学着张老师变着花样的哄骗孩子,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接受我。在那段时间,我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孩子需要成人的赞美,需要戴戴“高帽子”。

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我们这些成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默默的加班加点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都能自觉的打理好班上的一些额外事物……在我们的心里,都希望自己做的这些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换位思考,我们的孩子其成就心理需要会更强些,他们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成就,以增强自信感,老师又是他们接触最亲密的人,于是老师的赞扬就成了他们的成就认可的最佳方式。

那时,班上有个淘气的小男孩施思宇,上课的时候他总能想出办法逃出老师的视线,其他小朋友都在认真听课他却悄悄地溜到一边去玩,还常常因老师的批评教育大发脾气,平时也爱和小朋友打架,为此我们伤透了脑筋。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的想法有了改变,那是在社会课《我该怎么办》中,我课前精心准备了几朵漂亮的小纸花,并告诉全班小朋友,“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准备了小礼物送给表现好的小朋友,我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最棒,现在我们开始比赛!”随着一声指令的下达,小朋友们积极抢答,两个小组的小朋友配合都很默契,我惊喜的发现施思宇没有跟往常一样跑到一边的玩具角而是和其余的小朋友努力回答问题,他频频举手而且回答的很正确,最后的结果是他们组大获全胜,我把一朵小纸花戴到了他身上,并好好的表扬了他一番,从此他上课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也会做做小动作,偶尔还会溜出老师的视线,但积极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认真听课的时间变长了!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施思宇的淘气其实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只是用错了方式,找到方法后我开始主动和他交流,对孩子的进步我给予诚恳的赞美,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我的方法开始奏效了。

三、宽容、善待也是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一个女孩变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了许多以往未曾体验到的感受。

在以前的带班中,总有这样类似的画面出现。孩子有点小感冒、咳嗽、或者刚退烧,送到幼儿园后,家长不放心。上午一个电话询问,中午一个,有时下午还要打电话问问。那时,接到这样的电话,心理总有一丝不快,心想:“这明显就是对老师不信任嘛,既然这么不放心,那就在家养好了再来呀……”心里虽这么想,但教师的职业素养提醒着我,我还是很客气的回答家长的询问,并告诉她:放心,我们老师会对他多加照顾的。

现在,我也加入了家长的队伍,体验到带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6个月大的女儿发热住院,我心急如焚,望着医生给孩子插盐水针,让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痛。我宁愿发热生病的是我,而不是孩子。有了这样的体验,我的心态也转变了。虽然,我不能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班上的孩子,但我学会了体谅,学会了宽容与谅解。

现在,面对生病还上幼儿园的孩子,我多了份关注。我知道家长也是破于无奈,没人在家带孩子,才送入幼儿园的,他们的不放心是可以理解的。

有一次,班上的顾蓁蓁早上入园时,她妈妈告诉我:“昨晚,蓁蓁发热到39度,早上烧是退了。我们都要上班,麻烦您今天多照顾蓁蓁一下……”我能体会到蓁蓁妈妈的心情,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她:我们也爱您的`孩子。那天,我几次亲亲蓁蓁的额头,因为嘴巴的温度最接近体温,最容易感受到是否发热,多提醒她喝开水,我主动发信息告诉她妈妈,孩子现在的状况。我知道,一个抱平安的信息,会让一个母亲能安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随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成长,我在带女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脾气渐渐被磨平了,心思也变的细腻了。现在,面对班上孩子犯错误,我不会那么冲动,脱口就是批评的话语,我会冷静一下,如果是我自己的女儿,这样的一个举动,在母亲的眼力是不是一个错误……这样一想,火气没了,用好言好语和幼儿分析这一事情,让他明白错在哪里,以后应该怎样做。面对吃饭慢的幼儿,我不会光用语言提醒。我学会了换位,如果现在吃饭的是我自己的女儿,我会就这么看着吗?这样想着,我会走过去询问她:是否需要喝点汤。会走过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提醒她:快点吃,不然饭菜要冷掉了……

十个月大的女儿很好动,玩着玩着衣服就会从裤子里溜出来,我会不怨其烦的帮她把衣服塞在裤子里,一边又一边,防止着凉了。班上的孩子也处于好动好玩的阶段,现在天冷了,自己不会塞衣裤的孩子多的是……于是,我多了个心眼,在孩子起床的环节中教孩子怎么塞衣裤,平时,我也会主动喊孩子过来,帮着整理一下。几个男孩子容易出汗,玩的时候热,上课静下心来就会凉,一冷一热容易感冒。在下课时,我不时的提醒那些孩子,发现热了即使阻止他们,如果出汗很多,帮他们背上垫个毛巾……

这些都是小事,不能和优秀教师爱孩子的事迹相比。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教师,这些小事以前也会这么做。但现在做起来,多了一份母爱,心态上有了改变。以前,是教师的 ……此处隐藏14560个字……个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世界,紧张的学习,急促的脚步还有那教师的道道命令,让人感觉难以呼吸。母亲就好像是经历过我正在经历的种种一般,每次电话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初中那般,而是时刻教导着我说“你的自由由你自己支配,恩妈绝不会去干涉,但你要对得起自己。”母亲的话深深烙印在我的.脑中,就好像是崖谷中的回音般环绕在自己的耳边。到了高二下半年,马上就要面临高三的高压、低时间,心里很是觉得压力比山还重。母亲的一通话让我顿时茫然。“峰昵,多谈几次恋爱会更好,老妈不反对你谈恋爱。”“谈恋爱”,这个词在当时的高三简直就是在秦朝的“儒家”一般,大家既想去了解却又不敢,敢想不敢言。而也正是母亲的一番话让我改变了看法,但我却觉得恋爱就应该认真对待。母亲知道后,便也是默默地多寄些生活费。我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心中女友最喜欢的标准便是短发。

现在已经是只身一人在离家更远的大学,这个地方简直就是个矛盾体充斥的所谓学术“乌托邦”,母亲给的告诫就更简单不过“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暑假见到的母亲,再也不能和以前相比了,已经年过四十的她也已开始快速的褪去着那年轻的痕迹,随之而来的就是沧桑在脸上留下的印记,怎么掩藏还都是在。

我的母亲,就是我幸福额度的载体。

母亲的随笔14

一直有想法,想写一些父母.亲情的文字。可一直不敢诉诸笔端,并不是不知怎样写,是怕自己浅薄不能言尽这份厚重千斤的真情。--题记

从母亲六十岁起,已经是第十六次为母亲过生日了。匆匆赶到瓦木稔熟的家中,一家人都在忙活着,母亲也堂前屋后张罗,腿脚还很硬朗,脸上有我熟知的慈祥安逸的表情。看到这些,我的心顿时暖了起来,走上前叫一声“妈”,母亲答应着:‘回来啦“依然是那简单的再平常不过的交流。但我分明从母亲浑浊的眼神里看到了欣喜。母子之间心灵的互通,我能感受的到。我也有中国人骨子里羞于表达情感的顽疾。可这种回家能叫声妈的日子,我一直很享受,很珍惜。

母亲大半生是在勤俭操劳中度过的。她是家里的独女,十二岁姥姥就去世了,留下了母亲和四个舅舅(一个哥哥和三个弟弟)。料理家务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是她门里门外帮着外祖父操持着家,照顾还很小的三个舅舅。等舅舅们都结婚成家了,母亲二十九岁才嫁给了父亲。

外祖父是个磊落正直的人,受他的.影响和独特的生活经历,使母亲养成了勤劳.善良.与人无争的品格。外祖父一家全部是党员,这一点至今提起来都令母亲依然很自豪。母亲没上过几天学,只读过不到一年的私塾。在我家的衣柜里至今还有母亲一直珍藏的几件宝贝--一个天蓝色粗布包,袋子上系一枚铜钱,经岁月抚摸闪着金黄色的光韵。里面是一本红皮“毛主席语录”,一本“百家姓”,一本“三字经”。纸页已变得粗黄,里面还夹着各色很漂亮的花线和一些鞋样。小时候我们经常要求母亲拿出来,像宝贝一样欣赏。母亲会告诉我们,花线可以绣鞋垫以及哪个是给谁当年做的鞋样。我们喜欢看花线的炫美,闻书本独特的芳香。母亲总会反复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弄坏了,等我们看完就匆忙收起。长大了才明白,母亲不是怕我们损坏了东西,怕损坏的是她经历的岁月情怀,这可能是她最珍贵的典藏。

母亲是善良的,她与人为善.从不争长短,脾气暴躁的奶奶还有世故的邻里,她统统都忍受得了,她总是对我们说:做人要端正,心膛要宽,不与任何人争。奶奶卧病在床,母亲忘记了奶奶在家庭琐事纷争中的坏脾气,悉心照顾,直到奶奶去世。奶奶在最后的一段时光里,经常拉着母亲的手说:“孩子,我说什么也没想到,你还能照顾我”,母亲说:妈,看您说的,您是我们的妈,过去的事我都忘了。 母亲经常说:“对所有人都要好,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谁好谁都不会忘记”。这些话我至今放在心里。

母亲是心细的,家里大事小情,她都不会忘。爷爷的忌日(她没见过爷爷,爸爸十几岁,爷爷就去世了),奶奶的忌日。全家人的生日(没结婚的大伯.老叔的生日),家里哪年哪月哪日发生过什么事,你去问母亲,在她那里都会找到答案。每次我们离家前,她都会一一安排妥当—这个是给大孙子带的,这个是给小孙子的,这个是给外孙女的。我知道她是把家里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装在了心里。却往往忽略了自己。母亲有时又是严厉的,我们小时犯了错,她总是严厉批评,手高高举在空中,却总舍不得落下。

母亲是坚韧的,妹妹小时发烧,烧得像个死孩子。村里大夫都说治不好了,她愣是与父亲半夜赶了几十里山路,把她送到县医院,从死神的手里把妹妹夺了回来。

母亲是勤劳的,小时家里不富裕,可我们身上从没穿过破衣服,哪怕再旧,都洗得干干净净,补的熨熨帖帖。我们在别人眼里总会收获羡慕。每年过年我们的节令食品一样都不会少。母亲说:生活就应该过得有滋有味.只要你不懒。为了我们过年能有新衣服穿,除夕夜,母亲总是连夜缝制,我都睡醒好几觉了,母亲还在那里借着昏暗的灯光穿针引线。早上一睁眼,新衣服,新鞋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我们的枕头边。--那映在墙上的身影是我至今见到的最美的画面。那昏暗的灯光一定会温暖我的一生。

母亲是慈祥的,我结婚时,母亲说:人家的闺女到咱家来,对咱家有恩啊!咱得对人家好!在母亲眼里,儿媳妇与女儿没有区别,不分近疏。至今母亲与妻子从没半句争吵,我家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和睦家庭。

如果说母亲的一生是一首歌,她亲手谱写的歌!那我们一定是她歌里的一个个音符,不雄壮,但很优美。我的人生之歌一定会沿着母亲的韵律写下去,我更愿意写成母亲这首平凡乐章的一个章节.一段序曲。

我要把深藏心底却一直不曾说出的话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我也会把这篇小文读给母亲听,我喜欢看她浑浊却带着欣喜的眼神。

母亲的随笔15

人一生,会经历很多情结,但接触最早、令我最刻骨铭心的,是母亲结。每到五月,这份情结总会愈来愈浓,总会在我的心底汹涌成一种感动,泛滥成一种风景。

母亲结是一种魂牵梦绕的忆,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情。母亲住在乡下,五月的母亲,常常静寂地坐在夕阳里。不识文断字的母亲,一次次数着指头清点着逝去的时光,拼凑着那些越走越远的记忆。

年轻时的母亲柔弱得很,像株弱柳。母亲把所有的牵挂,所有的祝福,所有的希望,都拢在这树下,很美术,很文学,也很宗教。我和年幼的弟弟在她身旁成长,她给我们以根,以茎,以没有委屈的天空。而我们很吝啬,献给母亲的只有一年中少得可怜的相聚相伴,只有五月里母亲节到来时的热泪——守望她的全部愧疚,全部感动……

母亲结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等,是一种真真切切的盼。作为乡下女人,母亲没有假期的概念,更不懂得什么叫休闲。事实上,每年五月的母亲节,是母亲唯一怦然心动的日子——乡下住惯了的`母亲,并不希望得到名贵的康乃馨,盼只盼小饭桌前那份叽叽喳喳的团圆。

母亲结是一种无怨无悔的付出,更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祝愿。母亲把一千句的好,纳进鞋底里,把一万句的怨,悄悄地磨碎在嘴里,吞咽进肚里。每次回家,母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挑拣些阳光些的语言,痴痴地放在她皴裂的掌上,等着儿孙们毫不客气地拿去。儿行千里母担忧,我知道,年迈的母亲不想让我们在归途中存有半点忧郁……

母亲节,母亲结。愿天下所有的母亲永远健康,永远快乐!

《母亲的随笔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