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随笔

时间:2025-07-23 07:00:09
关于母亲的随笔15篇

关于母亲的随笔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母亲的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母亲的随笔1

年少时迷恋各种各样的预测术,从神秘费解的周易到浅显易学的手相,逮着就钻。自以为粗通了时,几乎给所有熟识的半熟不熟的“布”过“卦”。很多的卦辞说过就忘,给父母的却牢牢记着。

父亲早年生活苦寒,正如儿歌里唱的“两三岁上没了亲娘”,九岁以前,还有年长的姐姐照料,姐姐出嫁后来了后娘。父亲十三四岁上,爷爷又撒手人寰。父亲只得提前长大,提前成人成家,于是十六岁的父亲娶了十五岁的母亲。父母亲结婚时,后奶奶病已重,卧床两年后去世,紧接着三年大饥荒来了。直到六三年他们结婚六年多大哥出生,此后一直到七九年弟弟出世,十六年间父母亲生养了六个孩子,到前几年弟弟毕业分配,六个孩子无一例外全部供给上学,全部“跃”出农门。母亲三十岁上生的我,父母亲三十几岁前的事我无从知晓,他们最劳苦的中年时光,在一个不不谙世事的十几岁孩子眼里,也无从判断幸福与否。可是那时热衷于探究未来急于要揭开命运之神神秘面纱的我,切切地拿拐弯抹角搜集来的父母亲的资料,虔诚地“算”了一卦。卦辞说父母亲早年命运多舛,如小溪之出于深山,然后将一路奔腾曲折向前,劳碌不止;直到老年则万事亨通,安享清福。我一遍遍地看这卦辞,想象那时背负着六个读书郎的父母,也只能拥有劳碌的漫长岁月。但至少晚年还可以得到补偿,算是点慰藉吧。

也许是我不经意地把预测的结果向母亲透露了点,也许是母亲看我们渐渐长大,觉得应该“痛说革命家史”,总之,从母亲的回忆中,我预测的一半得到印证,后面的一半美好,我坚信一定会呈现于父母的生命历程中。可是这样的“迷信思想”丁点不敢在父亲跟前流露。父亲是村里最早的党员之一,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无论多大的困难,他都从最现实的渠道去解决,一年中除了十月一送寒衣,从不求神敬佛。在父亲长年影响下,母亲也不迷信。从小到大,记忆中我家的院子是最敞亮的,因为父亲母亲从没有别人家的那些神秘的忌讳,没有别人家空气里充斥着的看不见、得罪不得的忌讳:早晨起来空腹不能出门、要吃饼子千万不能先要尖儿、锅盖不能立在锅后面、刚盛的饭不能直接从掌勺者手里接、得放到锅台上再端起来、不能用一根筷子吃、泼水不能隔着门槛……似乎一举手一抬足都有忌讳在那瞅着,不由得让你手脚轻点,再轻点。可是我家里就没有,我们的夜晚一样是黑的,却是纯净的。

农业社时,我家只有父母亲两个劳力,承担着一大家子的口粮。哥哥大姐渐渐长大,饭量大增,力气也有了些,父母也不像村里大多数人一样让他们辍学挣工分,家里还有需要人照看的'弟弟妹妹,父母亲的艰难,难以想象。八十年代初包产到户后,家里人口多,分了十来亩地,但劳力还是只有两个,家里还有年幼的孩子。父母亲摸黑下田干活,父亲一干就是一整天,母亲还得赶放学时间回来做饭,然后给父亲提到地头。父母亲的能吃苦,在方圆几十里有名。没有老人的家庭,我们那儿叫“单帮子”,这样单帮子比较少,单帮子家庭中孩子众多的,也数得清,而孩子众多并且都供给上学的,在家乡方圆百里寥寥无几。因此,当我们兄弟姐妹接连考学、走上工作岗位后,地方行政部门还作为励志榜样,给父母亲颁过奖。所有的人都说,父母亲终于熬出头了。我也这么认为,我看到父亲的胸挺得直了点;逢年过节,父亲还是喝酒,却很少醉了,父亲喝醉酒后不再像很久以前我们还小时,泪流满面地哭诉他的娃吃不饱他的娃穿了破衣裳。

工作后忙碌起来,琐碎繁忙的日子代替了青春的迷惘,将那些与预测命运有关的书籍束之高阁,开始相信命运在自己的把握中。父母亲的孩子大抵都这样理解人生。所谓的把握,也不过是在既定的轨道上,奋力向前。大哥成了人人称赞的好干部,却一直没有大的升迁;大姐是一个效益总不见起色的单位里兢兢业业的中医大夫;我和二姐为保持优秀教师的教学成绩而竭尽全力……即使这样,在吃“皇粮”的队伍中,我们大多属于底层。工资全用来生活,也许还算绰绰有余,可是从九十年代起,住房开始商品化,一栋栋巍峨漂亮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大哥最先开始勒紧裤腰带修房,刚刚从我们的考学压力中解脱出来的父母亲,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吃苦。前几年我们在外读书时风调雨顺,有了较多的余粮,父母亲磨成面,一袋袋给哥哥嫂嫂送去。门外有块地,由于在村子里边,地气干,以前一直种着修长的白杨。父母亲把树砍了,种上各种蔬菜,一有空就挑水浇地。除了冬天,一直有新鲜的蔬菜。我结婚前的两三年里,住在家里,经常受父母派遣骑车给哥哥送菜,看着父母亲给哥哥姐姐精心挑拣蔬菜,挑剩的才留下自己吃,菜少了干脆就不吃。有次见嫂嫂把吃不了的菜大把的送给邻居,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结婚后,弟弟妹妹一毕业直接去了外面,父亲只有自己送,隔三差五的,父亲就骑着自行车,给我们逐个送来。余粮吃完,那几年干旱,庄稼歉收,不知是我们觉得父母亲还很有力,还是根本就习惯了只向父母亲索取,我们很少留意父母亲的困难。那年端午节,天干得令人绝望,我和丈夫回到娘家,尽管父母亲强颜欢笑,我还是感觉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助。丈夫是个有心人,他悄悄问我父母亲的积蓄,我怔住了。在父母亲的概念中,余粮就是积蓄。他手里纵使有点余款,不是添置件居家器物就是花到田里。并且,靠一年两头的大肥猪的钱,供给我们上学的父母亲,由于粮价高涨,地里歉收,已经一连几年没养猪。丈夫说你家没一袋粮食了,还不买粮食吃啥呀?我不相信,又搜寻了一回,确实没粮食了!那天的太阳白晃晃地热,天高地远,觉得自己卑琐得要化成一撮土。丈夫当即返回去取了几百斤小麦的钱来。多少年后,父母亲还记着这件事。如果我们也像父母亲一样记着他们给予的恩惠,我得准备多少本备忘录?

关于母亲的随笔2

今天是“母亲节”!

晚上给露露打电话的时候,她正在吃晚饭。

和往常一样,我照例嘱咐她不要搞感冒了,把书包里的学习用具整理好,晚上看会电视早点睡,爸爸妈妈不在家要听奶奶的话。

其实我知道,即使我什么也不说,小小的她也会做得很好!因为她有个好奶奶,是她老人家把露露照顾教导得这么好,让我们在外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

此刻,在母亲节的日子里,我真心的对婆婆说一声:“妈,辛苦了,谢谢您!”

对于我的嘱咐,女儿一如平常一一乖巧的应吮了。

正准备和往常一样听她说“妈妈,再见”后挂电话时,电话那头传来女儿稚嫩而又略带羞涩的声音:“妈妈,我好爱你,祝你母亲节快乐!”

我敢说,听到女儿祝福的那一刻,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自豪的母亲!

我的孩子用她的可爱、纯洁、懂事还有她的勇敢给了她妈妈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她现在还不会理解这个礼物带给了她妈妈不仅仅是所有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她给妈妈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帮助了妈妈又一次成长:对于亲 ……此处隐藏13428个字……因为经过母亲的手,穿在身上总觉得温暖而舒适!

关于母亲的记忆在这一刻如潮而至,清晰而完整!走过堂屋,是母亲喂鸡喂鸭,清扫地面的情景。走进厨房,便是母亲洗菜做饭忙碌的身影……。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怀念母亲炒的辣椒炒豆角辣椒炒茄子。辣椒豆角茄子出来的时候,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中午,一般就吃稀饭。早早地母亲煮上一锅绿豆粥或玉米粥。当粥凉到差不的时候,母亲就切上青青的辣椒,准备好豆角或茄子。在辛辣的呛味中,一大盆色香味俱全的菜就做好了。开饭了,一家人或坐或蹲,“哧溜"一大口粥,和一筷子豆角或茄子,吞下去,说不出的美味和惬意!每次,我吃得撑不下去为止!对我来说,母亲炒的这道农家小菜无疑是我生命里的美味!

这是一道及普通的小菜。可是,自从母亲走了以后,我再也吃不出这种感觉这种味道!妻子也很会炒菜,我也常教她学母亲的样子炒。可是,无论多少次也炒不出母亲那种味道。曾经吃过酒店餐厅,却也吃不出母亲炒的味道!有一次在姑姑家吃饭,刚好姑姑也炒了辣椒炒豆角和辣椒炒茄子!但吃了也平常。我就问姑姑,为什么你们炒的辣椒炒豆角和辣椒炒茄子都没我妈炒的好吃?姑姑笑着说,你妈炒得好吃吗?不就是怕人多不够吃,多放了点盐多放了点辣椒。……

难怪那时候总听嫂子说菜太咸,难怪常听姐夫说菜太辣!而对我们来说,这也许就是母亲的味道!渗进血液,长在骨子里。

只剩一堵墙的老屋大门上还挂上了一把锁。记忆中的大门白天一般都是敞开着的。也许在母亲的一生中,大门是她站立守望最多的地方。对于我来说,读完小学后我在家的时候并不多。上初中的时候是离家十多里的镇中学,一个星期回家一次,自带菜米油盐。星期六下午放假,回家是赶不到饭点的。很多时候,回家时总能在家门口看到母亲,等着为我热饭热菜。第二天,为我准备好菜米油盐,送我出门。上高中离家三十多里,一个月回一次家,也是自带菜米油盐。

在我的生命里,母亲的味道,是守在家门口的那份不舍那份牵挂的目光!是我回家时,那份欣慰那份欢喜的笑脸!

母亲的味道,是生命里最初的味道!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比拟!

可惜母亲走得太早,在我离开校门的第三个年头就因病离我而去。母亲病的那年,我和二哥都没成家,躺在床上的母亲把大哥二哥和我叫到床前,母亲拉着我和二哥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叮咛着大哥:弟弟们还小,以后你要多照顾他们,帮他们成家……。那眼神那语气令人心碎!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很多次离家的时候,我都要回头看几眼。很多次回家的时候,我目光总要在家门口搜巡一遍。我知道,母亲己走了很久走得很远很远,走到我再也看不到的地方,只是我再也无法改变!依稀里,母亲仿佛还在,那回头里母亲的目光,那搜寻里母亲的笑脸!那是一个孩子对母亲永远的依赖和思会!

我们走的时候,老屋只剩一堵墙。在我们心里,老屋永远在,从来没倒过!就象母亲的味道……

关于母亲的随笔14

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爱,是一缕阳光,让你即便是冬天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爱,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让满目阴霾的人看到世界的美丽。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碗浓浓情意的米粥

母亲并不是贤妻良母型的女人。

打我记事起,家中的一日三餐外加夜宵和下午茶都是父亲的事,可自从父亲换了工作后,就没有时间给我们做饭了,没办法,我那只会煮面的母亲只好为了她心爱的女儿学煮粥了。她甚至还从商店里买回一本两外巴掌大的《中国女人怎样做家庭主妇》的书,终于在烧焦了几次米饭、烫伤了几个水泡后,母亲煮粥的技术也不赖了。

此后,我家餐桌上的内容开始频频变化,还是粥,只不过多了一点花样罢了。

那天,我正在品尝香气四溢的香菇银耳粥,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便问在一旁痴迷地看着我的母亲“妈妈,您为什么想起给我煮粥呢?”母亲愣了一下,看了看我的脸,帮我擦去了嘴边的几粒米,又缓缓地说道:“傻孩子,你正处在叛逆期,班主任多次找我谈论你在学校的.表现,你一放学就和同学在外面玩,不肯回家,我也不敢说过激的话,怕你再不回来了,我只好在家一边慢慢煮粥,一边等你回来。”

听了母亲的话,我在散发袅袅热气的香粥中,惭愧地低下了头。

原来,母亲不是喜欢煮粥,而是将自己对女儿的爱不知如何表达地放在锅中慢慢煎熬。当我在外面浪费青春时光时,殊不知母亲一个在家里等我。等着女儿慢慢在长的过程,是急不可待的,像等着煮粥的过程。而母亲唯一能做的,是将自己对女儿的爱放进浓浓的米粥里

爱是什么?就是母亲那包含浓浓情意的米粥啊!

关于母亲的随笔15

“阿妈,阿妈,这张照片里的是谁呀?”绑着两朵冲天辫的我扯着在厨房里正在弯腰烧火的母亲的衣角急急的问。“怎么啦?什么照片?等会儿等会儿啊——”母亲的脸被火烤的脸颊红扑扑的,像夕阳的云霞。她站起身来,转身接过女孩手中的照片,凝视了许久。

照片上的女人穿着鹅黄色的碎花长裙倚着木桌子腼腆的笑,白皙的鹅蛋脸上挂着弯弯的细眉,细眉下镶嵌着一双黑得深邃的眼睛。一头乌黑浓亮的齐腰长发像瀑布一样披在小巧圆润的肩上,像极了江南画中的女子,这便是我的母亲。

小时候,我的偶像便是那照片里的母亲,我喜欢她那松散着披在肩上的头发,那一头倾斜在腰间的黑发,乌黑似青云之闭月,飘摇若流风之回雪。那时候的我总是故意的散着头发,模仿照片中的母亲,但每一次都被母亲唠叨着说我的头发像个鸡窝,然后就毫无例外的被母亲按在小凳子上绑起两条冲天辫。

在童年的记忆里,除了那张照片里的她,白日里的母亲从来都是盘着发的,因为她要下地除草、要割猪菜、要养蚕还要做饭,她只能把长发盘起。只有在晚上睡觉时,她才会散下头发,本是直直的长发变得卷卷的,像一根根菜园里的丝瓜须。三千的青丝散落在枕头上,藏匿在茫茫的黑夜里,我看不到它的颜色。或许是太劳累,母亲每次都入眠得很快,而还没睡着的我躺在母亲的臂弯里,很有兴致地玩弄着她的.长发,指尖触碰到母亲滑溜溜的头发,像细腻的丝绸,浓密的发丝里有着一丝丝烟味,又混着些青草的气味,散发着母亲独特的味道。

后来我上了高中,家里的经济逐渐入不敷出,母亲决定背井离乡下广东打工。但这一次的她没有像年轻时那个下广东的“江南女子”一般留着一头长发了,她把她留了几十年的长发剪短了,短到耳后。我在电话中问母亲,怎么把头发给剪了?“这头发太长了,我的腰最近有些痛,洗头太辛苦了。”母亲有些懊恼的回答。我的心咯噔了一下,鼻子有些酸,眼泪抑制不住地涌出眼眶。

我很震惊,母亲先前不管生活如何的繁琐、艰辛,她都不曾想过把长发剪短,她曾是那么的喜爱她的长发,曾是那么爱惜她的青春,但这一刻,她把长发剪了。此时,我明白母亲已不再年轻,岁月的风霜无情爬上了她的发间,把她那本是顺滑的长发弄得干燥粗糙,她再也没有年轻时的激情和心力去照顾她的长发。母亲把所有的青春都给了我,包括她那一头藏着所有青春的长发。

夕阳穿过玻璃斜斜的打在书桌的一张照片上,光晕的打照让这张本就有些发黄的照片显得更有年代感了,是啊,母亲的长发,是她的青春,也是我心中永远的宝物。

《关于母亲的随笔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