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幼儿初步理解什么是孤独。
2、能够正确认识独孤,并学习如何远离独孤,走向合作。
3、通过连体人、背靠背、两人三足这三个相关合作的游戏,幼儿感受与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此次课程学会分享与合作。
活动准备
一组讲述孤独兔子故事的幻灯片,几张挖了两个洞的报纸以及废旧的纸盒皮等等。
活动过程
1、活动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小朋友们以前一定是没有听过的,因为这个故事是最近才刚刚发生的哦。所以接下来小朋友们就要认真听清楚啦,因为小兔子最后需要小朋友们的热心帮助。
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从其中的图片讲述小兔子的性格遭遇。故事概况:从前有一个小兔子,由于平时自己一个人在家,所以都很少出去和别的小伙伴们做朋友。
可是有一次森林里面突然起了大火,大家都在互相帮助思考逃生的办法,可是小兔子却是孤独的一个人在大火中挣扎着,如果当时小朋友正好在小兔子的身边,会怎样帮助小兔子顺利逃离火灾现场呢?
2、针对故事中的问题,让幼儿自由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再归纳出几个有意义的回答让幼儿参与讨论。并从讨论中得出幼儿的回答是否可行,以后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会不会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合作。
3、设计游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快乐。
游戏一:连体人。
游戏规则:幼儿自选同伴,两人一组。将挖好两个洞的报纸分别套在两个人的脖子上,将两人连在一起。两人一组沿着教师指定的路线走、跑、过障碍物等。如果报纸中途破碎则停止游戏,以报纸不破碎者为优胜。
说明:障碍物可以是某个特定的纸盒铺成的小路,或者是教师自行画的圈圈之类的。
游戏二、背靠背。
游戏规则:幼儿自选同伴,两人一组。让幼儿两两背对背坐下,两腿伸直,双手臂向后互相钩住,然后试着站起来。
说明:这个游戏教师可以划定一些范围,首先把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大组,然后每个大组派出两个小朋友进行游戏,剩下的小朋友为自己的组员加油。轮流着进行。
4、通过上面的游戏,小朋友们在玩完之后分小组分享感受。
教师叫几个小朋友代表进行讲述自己小组的体会。教师:小朋友们刚才玩游戏的时候都很开心,都知道怎样去跟自己的小伙伴好好合作与沟通,所以呢,可以看出我们班的所有的小朋友都不是孤独一个人的。
那么刚才故事中的小兔子呢,在你们玩游戏的时候悄悄的告诉老师它通过你们热心的帮助已经找到自己的小伙伴啦,所以不再孤独一个人了,于是呢,最后就能够安全的和小伙伴互相合作逃离火灾现场了。它呢,要老师谢谢小朋友的热心帮助!
5、活动结束
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又是听故事又是玩游戏的玩的很开心,那么小朋友们是不是都能够想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做事情呢?在家里面,有爸爸妈妈的帮助,在幼儿园里面,和小朋友们、老师们在一起,大家相亲相爱,是不是不会感到孤独了呢?
所以呢,小朋友们在家里面可以帮忙爸爸妈妈拿拿拖鞋,端端水,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合作搬搬桌子之类的,于是,什么事情都难不倒我们啦,对不对?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2活动目标:1.能够通过绘本故事感受妈妈的爱并且表达出来。
2.了解妈妈的辛苦,能够用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妈妈。
3.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对妈妈的爱,喜欢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1.PPT绘本故事《我妈妈》 【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2.视频
3.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好妈妈》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声音由弱到强,教师轻轻哼唱进入课堂。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2.听到这首歌词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情景?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3.谁能说一说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母爱的伟大、我们对妈妈的爱)
二、听绘本故事,说说我们的妈妈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绘本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不好?"
(小朋友们要竖起耳朵来听,等故事听完了老师会有问题问你们)
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
1.故事里的小朋友说他的妈妈是什么呢?老师先来说,故事里面说他的妈妈是个大厨师......是个神奇的画家......是个大力士......还有什么呢,请小朋友们举手回答。
2.现在让我们再回顾一遍故事,看看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对......(真棒,小朋友们给自己鼓鼓掌)
3.听完了故事,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妈妈。
4.最后我们要跟我们的妈妈说一句什么话呢?(我爱她,永远爱她)
三、看视频,用自己的行动表现对妈妈的爱
1.小朋友们说一说两个视频分别讲的什么内容。
视频一:小朋友的.妈妈给他送牛奶
视频二:妈妈给奶奶洗脚,小朋友给妈妈洗脚,还给她讲小鸭子的故事
2.教师:"视频里的小朋友爱他的妈妈,所以给她妈妈洗脚,那我们也爱我们的妈妈,我可以为我们的妈妈做些什么呢?".......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3.听歌做动作
结束语:今天我们从绘本故事还有视频里都知道了妈妈对我们的爱,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也很爱自己的妈妈呀?可是我们有些小朋友的妈妈都不知道呢,所以我们也要大声说出我们对她们的爱。今天回到家看到妈妈,我们要对妈妈说什么呢?让我们大声说出来。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3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讲讲、演演,引导幼儿初步懂得原谅他人的过失。
2、积极参与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迁移情绪,体验故事中原谅和被原谅人物的高兴与快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
贝贝和豆豆人物图片,表情图谱两张(害怕、生气),录像,礼物(存钱罐),一张画满爱心的卡片,音乐,一张插卡带。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你们收到过礼物吗?收到礼物后心情怎么样?
二、出示图片讲述故事第一部分。
(1)师:(出示贝贝图片)这是贝贝,今天是 ……此处隐藏7295个字……勉强入睡。今天说什么也不来幼儿园了,总是说害怕。”东东的情况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做了噩梦不愿也不敢再睡觉的情景,几天之内一想起噩梦还心有余悸,总也忘不了。还有一些幼儿怕蛇、老鼠、青蛙、蟾蜍等这些小动物,每次见到这些小动物都会吓得大惊失色,失声尖叫。由此,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或事物,尤其是幼儿时期经验缺乏,或者受到过不良的暗示之后会更害怕,甚至这种恐惧会持续一生。怎样有效地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呢?我认为要从培养幼儿的勇敢品质着手,让幼儿逐渐地消除恐惧,变得勇敢。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害怕的事物,认识到勇敢的重要性。
2、通过各种脱敏训练使幼儿认识到变勇敢的方法。
活动准备:绘画纸;蜡笔;垃圾筒或纸箱。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给幼儿讲述一件自己害怕的事情
“昨天晚上,我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老鼠。觉得好害怕呀!老师最害怕老鼠了,害得我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觉。”
二、教师提问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害怕的事情或东西?”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幼儿轮流发言,互相讲解过去的经历,教师注意倾听。
三、教师提问
“害怕好不好?这些东西真的很可怕吗?“你们想不想变得勇敢?”
四、师幼讨论
“怎样才会变得勇敢?”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多学习知识,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了解某些小动物和我们人类的关系。
2、每天对着镜子说“我最勇敢!”
3、害怕时,自己对自己说:“我不怕、我不怕!”
4、勇敢地把自己害怕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或老师。
五、绘画活动
1、利用绘画纸和蜡笔画出自己害怕的东西或事情。
2、画好后,老师请幼儿拿着自己的作品,老师问:“咱不怕?”,幼儿要大声回答:“心得体会我不怕!”。反复数次。
3、幼儿拿着自己的画排好队,前方放置一个垃圾筒或大纸箱。
4、幼儿将手上的作品揉一揉,把害怕的东西或事物包在纸里头。然后大家一起喊“一、二、三”,该幼儿将自己手中的纸团丢进垃圾筒或大纸箱,让幼儿大喊:“我不怕啦!”直至每个幼儿都投完为止。
六、老师组织幼儿说一说:“现在自己还害不害怕?”分享活动前后的心情改变。
活动延伸:大家一起收拾整理掉在地上的纸团及垃圾筒或大纸箱。
活动反思:在这次活动的开始,我首先问幼儿:“你最害怕什么?”结果我发现约有1/3的幼儿出现了害怕和怯懦的表情,全班的孩子都鸦雀无声,无人举手回答问题。我知道这个问题刺激了孩子们的心理。我马上用一种轻松的略带自嘲的语气讲了自己害怕老鼠的事情,听完我的故事,孩子们的神态一下子放松了。接下来很多孩子讲了自己害怕的事情,他们的心理负担己减轻了一半。画出自己害怕的事物,包在纸里投进垃圾箱,扔掉恐惧,许多孩子都感觉这像是真的一样,我可以从他们轻松的神态上看出来。最后,我感觉到孩子们变得坚强勇敢了,对自己过去害怕的那些东西也都不怕了。这次教育活动达到了预定的活动目标。
活动评价:
本次教育活动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引导幼儿进行了一次克服恐惧、使自己变得勇敢的'心理训练活动,效果很好。教师从提问开始,一步步引导幼儿交谈、游戏、绘画等,都围绕着帮助幼儿克服恐惧、变得勇敢的目标来进行,整体教育活动环环相扣,顺畅自然,有效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涵。
首先,教师的教育活动来源:于幼儿的实际。她从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发现了很多幼儿都存在的问题,于是萌发了本次教育活动。其次,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采用了系统脱敏的训练方法,通过让幼儿讲述自己害怕的经历、做游戏、绘画并把自己所害怕的东西抛掉等方法帮幼儿逐渐克服害怕的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师注意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克服恐惧的方法,例如自我暗示、大声喊、取得的支持等,使幼儿从活动中得到了启发和收获。
教师还可以多启发幼儿认识一下各种事物的本来面貌和令人恐惧的原因,从根本上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还应该注意家园合作,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良好的暗示和影响。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2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和小班上学期工作任务,制定如下健康教育计划:
一、生活、卫生习惯:
1、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学会使用手巾、认真洗手不玩水。
2、会使用小勺吃饭,吃完自己的一份食物。培养幼儿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菜,不弄脏桌面等好习惯,知道饮食和健康的简单关系,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3、安静就寝,在成人的帮助下有次序地穿脱衣物、鞋子、并把它们放在固定地方。
4、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独立地穿脱衣服、鞋子,使用自己的杯子,学习简单整理自己的床铺。学习分类收放玩具和用品,放在指定的地方。
5、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学习饭后漱口的正确方法,懂得保护牙齿健康的重要性,养成好习惯。
6、爱护五官,不要挖鼻孔、耳孔,不吃手、饰物。帮助幼儿保持仪表整洁。
7、知道不乱拿他人的物品和玩具,也不能使用他人的物品。
8、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
二、卫生保健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各方面都需要老师的帮助、示范与督促。因而我们需要给孩子制定较好的常规工作。
首先,我们要保证幼儿在最佳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下进餐。餐前不能训斥幼儿,不能强迫进食,造成环境压抑。进餐前,教师以亲切的口吻,热情的态度向幼儿介绍饭菜,让幼儿看一看颜色、闻一闻香味,尝一尝味道,并可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进餐时感到愉悦,促使唾液分泌,激发幼儿的食欲。
其次,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进餐卫生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增进幼儿食欲,促进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增进健康。我要求幼儿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保持桌面及衣服清洁的习惯;养成吃饭时要安静、愉快地进餐,细嚼慢咽,学会用筷子、不挑食、不剩饭菜的习惯;养成不喝生水,少吃零食,睡前及饭前不吃零食,不吃不洁食物的`习惯。
认真做好大扫除工作,祛除卫生死角。配合保健大夫做好晨检记录与家长联系簿。定期向家长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健康:
1、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气候和生活条件的变化。懂得一些健康、卫生知识,有较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2、能积极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能使用运动器械进行活动并注意安全。
3、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了解其功能。帮助幼儿了解常见病的简单知识,乐于接受预防接种的好习惯。
4、了解高兴的情绪对身体的好处。学习走、跑、跳、投掷、钻爬、攀登等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姿势正确。
5、培养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团结合作、遵守纪律、宽容谦让、勇敢的好品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