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通用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声告白》读后感1又到周末,工作了一周我们又要回归家庭了。“每个家庭都有着一份无声的告白,而爱会让人守口如瓶”。爱应该是给予,是包容,是理解,是自由。《亲密关系》里有一句话:“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因为过度的期望,会把接纳、平等、自由等的一系列感觉拒之门外。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家人,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爱都能让对方感觉到自由和舒适,不要让你的爱和期许成为别人沉重的负担。
如果你的生命也曾因遗憾扬起微尘,那《无声告白》就是一场沙尘暴。他告诉你,即使再大的遗憾,也只能自己去承受。一个生命的存在,无法修补他人的遗憾,也无法圆满他人残缺的人生。
《无声告白》作者是[美]伍绮诗,是她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xx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除了她那精妙细致的故事,精准老练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里面关于家庭与爱,关于梦想与自我的深度剖析与探讨。
整部作品想要传递出的思想非常直接,就如小说开篇那句话——“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如果看完这个故事,就会发现这句话蕴含了意味深长的告白。
听说爱如潮水,其实爱也能一点一滴汇聚成一个湖泊,但是有多深呢?他们并不知道。
《无声告白》通过16岁女孩莉迪亚的死亡,为我们慢慢揭开隐藏在一个家庭中,甚至连父母都从未了解过的真相,而这个真相甚至乎振聋发聩。一个中国男人与一个白人女孩组成了一个家庭,相继生下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小女儿汉娜。二女儿莉迪亚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被视为掌上明珠,父母皆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这个小女孩身上,为此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这个似乎儿女双全的美满家庭,却突然遭受重创——迪莉娅死了。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一心想找出凶手,莉迪亚的哥哥则认为隔壁的杰克与妹妹的死有关,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梦想可以继承吗,很多父母觉得可以,但他们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并且在无限循坏着这样的.故事。也许只有当置身事外时,我们才能看得明白——一个人,永远无法修补他人的遗憾,也无法圆满他人残缺的人生,梦想,无法完美的继承。
我们不得不说,将梦想强加给孩子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太俗套了,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能将这样的故事讲得这么悲伤。没有从心底产生心疼,永远也不会知道,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一场绑架。这种绑架最为致命的地方在于,他没有缚住你的手,也没有堵住你的嘴,你拥有身体上的自由,而精神上却被五花大绑,做不得主。梦想,永远只能自己去实现,不能让他人代劳。将梦想强加在别人身上时,应想想自己又为谁实现了梦想。
人生会拥有层层叠叠的欲望,那些你妥协了的、放弃了的,堂而皇之承认已经过去了的遗憾,像尘埃一样难以察觉地覆盖生命。当你幻想通过别人的手重新抓住这一切时,却从未想过,不管别人如何将你的梦想重新握在手里,那都将与你无关。遗憾就是遗憾,永远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得到而让另一个人变得圆满。我们该承认,人生就是一副支离破碎的画卷,就像《无声告白》的封面,一张又一张残缺的纸,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遗憾,才是人生常态。
《无声告白》读后感2作为母亲、作为老师,看完这个故事百感交集。为莉迪亚感到心疼:在本该无忧无虑、享受青春年华的年龄,却独自背负着巨大的沉重的压力。她的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不被父母所看到、所发现,她的压力无从缓解,她的世界沉闷得透不过气来。一个孩子,怎能忍受这样的生活?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在她的父母身上。玛丽琳无疑是可怜的,她的母亲因为婚姻失败而将婚姻美满的梦想寄托在她身上,而她则极力摆脱母亲的期待,渴望成为和母亲不一样的女性。然而在她不自知的情况下,她不经大脑思考地仓促地选择了与詹姆斯恋爱,导致在即将拿到学位的大四因怀孕而被迫中断学业。她以为生完孩子可以重新回到校园,却没料到一方面婚后生活并不富足,不能雇佣保姆照顾孩子、打理家务,另一方面她的丈夫认为她去进修或工作都是自己无力抚养妻儿的证明。因此,虽然有与众不同、成为医生的野心,在行动上却不够坚决,和丈夫的沟通不够,梦想与现实南辕北辙。
“与众不同”的执念使她在逃离无果之后,把目光放在了刻意迎合她的莉迪亚身上。作为母亲,她是不太合格的。她透过莉迪亚过着自己的生活,把女儿当成自己的替身。于是,她完全忽视了这样一个孩子隐藏在背后的落寞、孤独与恐惧。
詹姆斯无疑也是可怜的。被排斥而封闭的童年给他的性格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不擅长表达、也不太会沟通,更无法探知莉迪亚的真实想法,这对父女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
所以,究竟是谁的错?如果玛丽琳不那么执着于与众不同,随遇而安,或者和詹姆斯好好沟通实现梦想的方法和策略,也许就不需要将梦想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如果詹姆斯不那么自卑,接纳自己的身份和成长历程,接纳自己的性格,或许也能走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和周围人和谐交往,也许就不会在将自己的家庭与外界隔开的同时要求女儿善于社交。如果莉迪亚能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勇敢地做自己,也许就不会被压力和恐惧压垮。
所以,原本一切有解,却因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隐藏心事,使得事情滑向了悲剧。
故事的最后,詹姆斯和玛丽琳相互原谅的彼此,接纳了自己的同时也接纳了家人,家庭氛围不再沉重。
“在这个夏天剩下的'日子里,以及以后的很多年,詹姆斯和玛丽琳说话时会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措辞,无论是对内斯,对汉娜,还是互相之间。他们需要说的太多太多。”
这大概就是这本书书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的含义吧。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不敢承认、剖析、接纳的话,伤害了自己,伤害了家人,伤害了自己的人生。What if I told you everything?也许一切都不一样。
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应该坦诚,无论是开心,还是悲伤或者愤怒,都要说出来。只有表达出来,其他人才知道你的想法,大家才能一起思考问题的症结、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才能幸福地一起生活。
夫妻之间的坦诚以及互相助力梦想,才能将孩子从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沉重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最终,父母独立、孩子独立,却又能相互信任,在情感上紧密连接。
《无声告白》读后感3突然想要写点什么,并不是什么感同身受,只是一些无谓的物伤其类罢了。
一个不被接受、一心想要融入白人社会的华裔学霸青年。一个在单亲家 ……此处隐藏12057个字……表面的如意,所有人的隐忍和退让都是为了维护这个家的平衡。
“我的大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事与愿违。”这是玛丽琳第一次离家出走时留下的字条,后来自己又撕碎了,可以说所有轨迹的正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偏离。她希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儿可以过得和自己不一样,可以与众不同,所以给了女儿很多期待。而詹姆斯则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如此与众不同的`特质一直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围的人一样。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弥补自己不善交际的弱点,广交好友。所以莉迪亚就担任了这个平衡家庭里面各种需要的主角。
至于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也有着很多不能说的秘密。在父母面前,他们显得有些多余。所有的爱和温柔的注视,亲吻都是属于莉迪亚的。他们的心里肯定都这样想过。但是没有一个人跑去和父母说希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要什么。至少我不恐惧。”对于局外人杰克,我一直很佩服。我觉得他是整本书里面活得最自由的一个人。或许有人会反击因为他从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载父母的梦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来就是不公平的。
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家庭以及个人道路,而且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糙的,但我不喜欢这本书,因为太过压抑了。最后用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14不爱看悲剧,每每读这样的书都有种心塞塞的感觉,也许这是我个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么吧?不讨论我的心理轨迹,还是来看看我们仁慈的作者吧。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开篇就这么写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她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调子,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要么找到、要么死!如此恶狠狠的开篇……
一个个体的终结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终结……继而整个社会……。如果照这个线写下去,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一个晦暗的如雾霾笼罩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丝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当我读到莉迪亚不幸离世并非是她对人生的绝望而是为了给自己勇气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一个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误时,我感叹……
“还不算太晚。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轻的生命终结了。带着父母双重梦想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不和谐的节奏。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为如此的不协调,甚至相反。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表达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说有这么一个群体。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活在自我的安逸状态下,自己创造了一个封闭的一个自己想像出来的空间。并把自己的想像及爱强加与那个被爱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侣。有那么一天,当真相打碎了这个梦……悲剧……来了。
好了,回到伍绮诗的无声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里即将肢解的家里还有爱。大家都爱着彼此却又用这份爱伤害着彼此。也许正因为有爱才会看到这儿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天使,小小的汉娜就如一个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温暖周围的一切,却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汉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家人……也同样温暖了我的心。有了汉娜这部悲剧才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说那么沉重的话题。我只想说找到自己并展示给爱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学会沟通并坦诚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剧的根本。在有爱的世界里……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就好。
还有一个题外话。我一直在想,在被畸变心理的父母关爱下如何成长为心态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变心态的父母忽视才成就了汉娜?这算是幸运?那么同样被忽视的内森选择了强大自己准备逃离又算什么?”
《无声告白》读后感15本以为外国小说由于环境、语法和翻译的问题,阅读起来总回比较晦涩难懂。但《无声告白》读起来却十分顺畅,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最后一页。
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内心是压抑难受的。毕竟莉迪亚沉入了湖里。虽然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生活在破碎之后重拾了温暖,“詹姆斯和玛丽琳说话时会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措辞,无论是对内斯,对汉娜,还是互相之间。他们需要说的太多太多”。內斯也最终真切地感觉到,莉迪亚已经离开了。而汉娜也获得了来自父母的关爱。尽管如此,但原本莉迪亚可以继续一直在的。
悲剧的开端,应该是詹姆斯和玛丽琳婚礼上,玛丽琳的母亲反对自己的'女儿嫁给黄种人开始吧。詹姆斯从小的“与众不同”让他敏感、孤独、而玛丽琳一直希望自己当医生,不想和大多数女性一样相夫教子,围着厨房转,她渴望“与众不同”。他们的结合,一个害怕与众不同,一个渴望与众不同。一个谨慎地尽肯能避开别人异样的眼光,一个收起自己的梦想困在家庭当中。这就是悲剧的开始。
玛丽琳尝试过改变,她离家出走去考学的日子,我想她是欣喜的。但是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内心还是无法心无挂恋。最终,又一次怀孕彻底浇灭了她的梦想。但她的女儿,莉迪亚害怕母亲的再次离去,让她快速长大,她希望用满足母亲的期望来留住母亲。于是,玛丽琳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全部寄托在莉迪亚身上。詹姆斯一直渴望有朋友,融入大家,被人所接受的想法,也倾注到莉迪亚的身上。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玛丽琳一直不是自己,她人生塞满了父母希望变成的人,这不是她内心真正渴望的,两股力量不断拉扯,最终导致了悲剧。
内斯相对幸运些,虽然他也一直孤独,但他不需要承载父母沉重的期盼,他也发现了自己的热爱—宇宙。很多时候,他也羡慕莉迪亚得到父母几乎所有的关爱,比如那次将莉迪亚推下湖里。但也是那次,他也感受到了父母关注所带来的压力,他成为了唯一理解莉迪亚的人。读后感·是他托着莉迪亚,让她不至于在重压之下被压垮。但他终究要追求自己自由的世界,他去哈佛上学,他迫不及待要离开这个家。这对于莉迪亚而言,失去了最后的唯一支撑,也许内斯还在的话,莉迪亚就还能撑下去。
原本我以为莉迪亚是自杀,但其实不是,她已经在湖边想清楚了一切,她决定明天开始和父母开诚布公,恭喜内斯考上哈佛,和杰克说他会保守秘密。她只是觉得离码头那么近,“只要不停地踢”,不会游泳的她就能游到码头。
一对不幸福的夫妻,是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的,他们的孩子是不会得到健康成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可取,每个人都不应该是父母的复制品,每个人都应该只是自己,不需要去承载他人的期待,他们的梦想。希望以后有了小孩的我,能努力去做到这一点。让我只是“我”,让你只是“你”。
文档为doc格式